大寒至,春可期,一场别开生面的线上交流会在岁暮之际洋溢着热情的研味。1月19日晚上,由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与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主办,常州市新北区教育局家校社共育研究联盟、云南省昆明市西山萃智御府学校和上海市闵行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合办的2023年“你好,寒假!”项目第一次进展交流会拉开序幕。
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有: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李家成教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家校协同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程锦慧,北京师范大学苏君阳教授,广东教科院戚务念研究员,云南昆明的李星月老师,上海闵行的杨慧玲老师,“你好,寒假!”项目组的校长、老师和家委们,龙虎塘街道的社区书记代表以及龙虎塘实验小学的校领导、全体班主任、家长代表和学生代表。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家校协同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李家成教授与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家委会会长张振东联合主持。
项目分享,奏响共学互研“主旋律”
“你好,寒假!”项目自1月7日启动以来,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实践研究的热潮。一阶段下来,取得了可喜的推进和成果。本次交流会上,主要由来自常州、昆明、上海三地的四个项目组依次进行实践进展、研究成果的分享。与会成员在学习交流和思维碰撞中产生情感共鸣,形成了研究共同体,奏响共学互研“主旋律”。
项目一:代际共治,项目融合增效能
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街道玲珑社区党总支副书记丁啸程阐述了居民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尚未改变带来的社区治理困难与挑战,分享了隔代参与社区治理活动在宣传文明城市理念方面的有效性。这个寒假,玲珑社区与龙虎实验小学联动,通过家校共育互育的方式,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丁书记在分享中建议“社区治理&隔代互学”项目实践要常态化开展,合力为创建文明城区、打造和谐宜居的美丽社区贡献自己的力量。
紧接着,龙虎塘实验小学四5班田馨爷爷和学生田馨分别分享了自己在隔代互学活动中的深刻感悟。田馨爷爷认为这项有意义的活动不仅能教会孙辈各项生活技能,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传递着勤俭节约的精神,也让孙辈丰富了课余时间,锻炼主动交流的能力,实现自我突破。田馨同学也深有感触,整个活动既让她学会了很多生活知识,又让她学会了许多为人处事的方法和技巧,还提高了社会实践能力,增强责任感和适应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龙虎塘实验小学顾惠芬校长经过短短两天时间的梳理和总结,以刚刚结束的“社区治理&隔代互学——乱堆放杂物专项治理活动”为例,写成了近8000字的专题文章。在致谢“龙虎天团”、致敬“三无项目”的同行伙伴后,她从学校研究视角,以《在“社区治理”与“隔代互学”的融通实践中提升家校社合作效能》为题进行了主题交流。顾校长在校本化研究背景中,分享活动实践过程,呈现阶段性数据搜集,阐述多主题融合的假期生活研究,有助于提升家校社合作的实践成效、育人功能和教育性能,并针对后续的研究展开进一步讨论:一是主题性进一步渗透“全场”,放大过程价值;二是实践性进一步落实“长效”,强化日常价值;三是教育性进一步提炼“范式”,激扬专业价值。顾校长指出,2023“你好,寒假!”创生着全域共育互育 、全员共学互学、全程共生共长的教育新样态,其百花齐放、美美与共的成果,值得期待;更美好的假期生活、未来世界,值得期待。
项目二:三代共读,让生活更美好
聚焦终身学习的理念之需、共学互学的时代背景之需以及和谐家庭生活之需,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教师团队在陈亚兰副校长的组织下做了题为《三代共读,让生活更美好》的分享。
在陈校长简单进行了项目研究背景介绍后,课程教学中心夏虹主任着眼于“共同策展”,以《精选共读好书 互促终身成长》为题,关注小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倡导文学经典滋养进家庭、班级书目共读进家庭、热点焦点探究进家庭,打造基于家校社合作下的“C-SFC”阅读生态圈,推动整个社区的全民阅读。
课程教学中心刘凤娇副主任着眼于“智慧共读”,以《三代共读,让生命教育自然而然地发生》为题,基于2022年暑期在社区参与隔代互学共学大学堂绘本共读课程的体验,从“交流深入生命价值”、“共读感悟生之意义”、“实践创生落叶之美”三方面分享三代共读的案例。过程中,她引导三代人在阅读中交流,在交流中表达,在表达中交互,在交互中体会,在活动中体验,打造家庭阅读生态圈。
学生发展中心黄鹊副主任围绕活动背景和活动方式做了题为《以家庭阅读共生体促进三代共读》的分享,强调通过借助网络化平台及时点评、链接学期生活以及评价主体的多元参与,将正向评价贯穿共读全程,借此激发更多的三代共读的家庭参与,唤醒三代阅读的内驱力,提升家庭幸福指数。
学生发展中心潘虹主任着眼于“交互共生”,以《共筑书香家庭小讲坛 齐享学习寒假大收获》为题,从打造书香班级共建学习型家庭,以一个三代共读的家庭展示为例向大家展示互学成果以及多主体多维度从书本到生活的丰富感悟。
陈亚兰副校长则着眼于“多维评价”,从“任务型评价,为三代共读培根”“指导型评价,为三代共读注力”“展评型评价,为三代共读添绿”“再创型评价 ,为三代共读绽蕊”四个维度展开论述,以期借社会之力,多主体邀约,多层级赋能,共建“三代共读”之新风。
项目三:家校同频,别样生物同探究
来自云南省昆明市西山萃智御府学校的李星月老师以《家校同频,别样生物同探究》为题,基于“沉浸式探究云南生物的多样性”项目研究,分享活动的阶段性评价与反馈,并在实践中反思,希望通过重构活动目标,实现全人发展;通过创新推进机制,促进全人、全域实践;通过延续“项目组”模式,改善学生活动生态;通过多元展评共进,呈现活动成果新样态;通过建立跨区域研究联盟,扩大生物多样化影响。“研究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家校社同频实现学习的终身化”是他们不懈的追求。
项目四:公益活动,跨年段互学共学
上海市闵行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杨慧玲老师做了题为《学长说——两位学长的故事》的学生跨年段互学共学项目分享。杨老师以两个学长参加公益活动为例,讲述他们的成长故事:在志愿服务中服务他人,成长自己,从校内学习走向校外学习,在学科融通中不断拓宽深度和广度,通过互联网实现更多主体的跨时空合作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从而实现共学互学的可持续发展。
专家引领,倾听共育互育“最强音”
在四个项目组分享结束后,三位特邀专家进行了专业点评。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研究员戚务念肯定了活动内容丰、有特色,基于社区、学校和家庭三个立场的动机、内容和任务不同,能够细致考量协调各个立场,家校社协同育人成效显著。他建议隔代互学要变隔代为代际,充分挖掘和发挥亲代在家校社合作中的作用,将更具有推广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家校协同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苏君阳指出,四个项目在推进过程中体现了多主体共学互学的新理念、新机制。
项目一突破了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在合作中不主动、流于形式的弊端,引入了新机制,每个人都同时是知识的传递和学习主体,利用书本中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彰显项目本身的重要价值,将实用取向和需求取向融入到家校社合作中,更好地回应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功能定位。
项目二将生态理念和阅读场的理念引入到三代共读中,选读用评一体化,阅读内涵立体化,学习方式多样化,开启代际交往的新形式。建议在选和读的过程中,要建立在三代的价值需求和兴趣需求相结合的基础之上,更好地促进情感共鸣、价值共生和知识内生。
项目三符合生物多样性的实施要求,立足本土实践、具有全球视野。
项目四在同代人的互学基础之上,充分挖掘同代人的教育资源,利用互联网现代化技术手段,使得潜在的教育资源显性化。
总而言之,四个项目的开展建立在参与者自主自愿基础之上,建立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之上,建立在现实的社会背景和发展需求的基础之上, 建立在民族理念的基础之上,项目推进有序有效。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家校协同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程锦慧感动于各项目组奔放的热情,惊叹于家校社取得的可喜成果,更加深了对“你好,寒假”项目研究的认识。她强调该项目设计为学校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家长、协同社区开展育人活动提供了平台,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搭建了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进行教研活动的平台,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富有吸引力、趣味性和探索性,有利于促进家校社协同共育发展。
会议最后,李家成教授以三个“感谢”进行了总结发言。
第一是特别感谢今天发言的四个专题组的每一位,作为一次项目推进中的过程交流,各位能非常精心地搜索、整理、分析、探索,让大家看到“你好,寒假!”项目有着一往无前的力量,也带给大家启发。
第二是特别感谢所有的参会代表,“你好,寒假!”项目的伙伴涉及20个左右的省、市、自治区,其中一些伙伴已经参与了五到八年的项目研究,过程中大家的心是相通的,研究的追求是一致的。
第三是特别感谢三位专家,三位专家一直以来对项目进行着指导,并关注项目的发展。在还有两天就要过年的情况下,三位专家能参与交流会,给予专业的引领,同时助力家校协同专业委员会的研究,促成了一次独特的交流会。
赴新春,山河远阔;迎新程,道路明辉。本次项目进展交流会从策划到开展,时间紧、任务急,但从主办到协办、从学校到各项目组都能从容应对,让研究性项目绽放精彩,让研究行动一往无前。在这个寒假,我们将更进一步地探索,学习新政策、形成新经验,不断积淀具有中国个性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新理论和新实践,慧创教育“可持续”,朝向幸福“共生长”!
![]() ![]() |
Copyright? 2012-2018 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街道龙虎大道北侧 电话:0519-85481453 邮编:203031 苏ICP备10201501号-2 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官方微信
![]() 微信扫一扫,掌握最新动态
微信号:xbqlhtx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