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已至,冬令已成。本着“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教学理念,11月22日下午,龙虎塘实验小学全体数学组在盘龙校区开展了一场“解读新课标 赋能新课堂”为主题的教学研讨活动。
本次研讨活动分为课例展示、评课交流、工作安排三个部分。
课例展示环节,第一节课由龙虎塘实验小学杨丹柯教师执教《观察物体》。杨丹柯老师教学设计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选取学生熟悉的玩具小熊,让学生在画一画、转一转、想一想等具体观察活动中学会观察和判断。在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后,把学生的认知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图形不同”,上升到“根据情境图,能判断观察者的位置”这一层次,实现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转换。
第二节课由龙虎塘实验小学李亚兰师执教《认识11-20的数》,李亚兰老师复习已经学过的10以内数,接着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10根小棒捆成一捆,也可以记作“十”,10个一就是1个十。在认识“十”这个计算单位后,让学生摆出12根小棒,并且思考怎么摆最快呢?发现左边摆1捆,右边摆2根才是最快的摆法,从而认识到“1捆是10根,再添几根是十几根”。李老师创设了一系列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学生对数11—20的理解,教学过程富有情趣,整个学习的过程皆在渗透数背后的“数理”。
接着,周剑主任进行发言,分享自己从中得到的启发与收获,充分肯定了上课老师的教学设计创新之处,同时也提出了改进的建议。两位上课老师对自己的课堂设计理念及设计思路进行陈述。
随后,三位老师对两节课进行了点评。王洁老师认为李老师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用一捆、几根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11-20各数。徐子燕老师认为第一节课《观察物体》借助实物,想象的处理有所欠缺,学生缺少从直观到抽象的经验。徐老师对第二节《认识11-20的数》中“19添上1”如何更强化,提出自己的建议。操锋老师对《观察物体》中用眼睛平视这一环节,提出可以将观察者的样子拍下来,即使有视频也要有示范。操老师认为第二节课中教师呈现的摆小棒的资源可以更丰富,学会引导学生总结结论。
最后,周剑老师对后续的工作做了详细的安排。
教于研携手,学与思并肩。此次的教研活动,老师们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可谓研有时效,研有所得!在诗意教研的路上,我们携手同行!
撰稿、吴琰;审核:周剑
![]() ![]() |
Copyright? 2012-2018 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街道龙虎大道北侧 电话:0519-85481453 邮编:203031 苏ICP备10201501号-2 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官方微信
![]() 微信扫一扫,掌握最新动态
微信号:xbqlhtx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