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潜入悄无声,未品浓秋已立冬。落实推进幼小衔接工作,一直是我校低年级教学工作的重点。为科学深入地推进幼小衔接工作,实行学科共融共通。2022年11月10日下午1点,龙虎塘实验小学一年级全体教师参与了新北区主题为“学科共融 衔接教学促‘萌新’成长”的跨学科主题线上学习活动,师生一同观摩了三节高品质的学科融合课程。
跨学科教学 聚情境融合
第一节学科融合课程是由新北区春江中心小学的吴晓兰和章琳怡老师给我们带来的《娃哈哈》。两位老师将美术与音乐相结合,一同呈现出一节生动有趣的课堂。吴老师在课程伊始让孩子们挑选各自喜爱的花纹图片,并说出喜欢的原因。然后让孩子们将心仪的花纹画在纯色帽子上,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紧接着章老师顺势引出将要学习的儿歌《娃哈哈》,她让孩子们戴上亲手制作的帽子,利用手串铃给歌曲伴奏。除此之外,她还引导孩子们发挥想象力创编了一段儿歌的配乐舞蹈,让孩子们沉浸式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体现了寓教于乐和寓学于趣的完美碰撞。
《身体里的小秘密》是一节语文、数学跨学科的学习课程。巢文婷老师邀请了一位“模特”作为特殊嘉宾参与到课堂中来,牢牢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并通过呈现甲骨文的方式让孩子们回忆所学的口、耳、目、手等汉字。整个课堂生动有趣,将我们身体的部位名称与数学中的左右、上下、前后等方位教学巧妙结合在一起。两位老师利用人像模特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识字兴趣,也更加贴近实际生活,让他们直观地认识身体的构造及各个部位之间的关系。
南京市逸仙小学梅钰涵老师执教的是《落叶》一课。她运用谈话导入,让孩子们去花园中寻找秋天,把课堂扩展到室外,激发了每个孩子的学习兴趣。梅老师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观察叶子的形状,并设置“动手做一做”的游戏,让他们设计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叶子书签。接着,梅老师把课堂转回教室,利用《秋天》这一课文的复习来引出新课《落叶》的学习,层层递进,环节过渡自然巧妙。与此同时,她让学生配乐一起朗读,在音乐声中体会朗读的节奏美和音律美。虽是短短的一节课,却将语文、音乐和美术三门学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整个课堂氛围活跃,学生活动丰富多彩,利用多种教学形式让孩子们感受秋天之美,落叶之美。
论幼小衔接 享教育之果
听课结束后,吴卓老师就《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适应周课程建设与思考》这一主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首先,吴老师借助保罗·朗格朗的终身教育理论强调幼小衔接的连续性,强调学习者本身的主体地位,并强调儿童可持续性发展。此外,她还依托哈克教授的幼小断层理论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更指出要针对断层进行课程设计填平幼小鸿沟,要针对断层进行教师培训促进理解。然后,吴老师为幼小衔接的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应着重培养孩子的素质导向,引领孩子全面发展。我们也要注重跨学科融合,促进孩子的持续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需关注儿童本位,促进孩子的自主生长。最后,吴老师提出幼小衔接课程的评价主体要多元:变“教师主导”为“共同参与”,同时评价方式需多样:变“结果导向”为“成长激励”。
吴老师的一席话让我们受益匪浅。跨学科的相互融合,使孩子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不同学科领域的魅力。与传统教育相比,跨学科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它能够在孩子的内心埋下一颗小小的种子,让孩子的好奇心时刻在线,使孩子们在好奇心的催促下,进行探索、思考、学习和实践,最后让这颗小小的种子生根发芽。这样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也更加喜欢这样有趣的学习过程。
助教师成长 推优化提升
跨学科融合课程结束后,老师们积极内化,将自己的学习收获和内心想法化为笔墨书写下来。
黄小乐老师:《娃哈哈》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儿童歌曲,由作曲家石夫根据新疆维吾尔族民歌记谱、编词创作而成!这首歌以小孩子的口吻和富有新疆特色的音乐语言,表达了新疆人民的幸福生活和对祖国的热爱!这首歌具有舞曲的特点,课中老师在音乐课部分引导孩子聆听感受歌曲的情绪,并用小乐器——响板和手串铃按图谱为歌曲伴奏,老师结合活动让学生认识手串铃,并讲解了拍奏法和摇奏法的区别,最后拓展部分老师让一部分学生舞蹈、一部分学生按图谱伴奏,爱唱好动是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载歌载舞是中国音乐的传统!最后的活动很好地对应了新课标表现领域的“综合性艺术表演”!整堂课生动有趣、受益匪浅!
姚炎萍老师:新课标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教师不仅自己要有深厚的专业功底、娴熟的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教学效果,还要注重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衔接,在碰撞与交流之间智力共享,提升彼此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张璐瑶老师:原来跨学科学习的课程这么有趣,小朋友们进入一年级后,面对小学的课堂需要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幼儿园里,孩子们接触到的都是主题统整下的学习活动,进入小学我们也应该设计一些主题统整下的“跨学科学习”让孩子们逐步适应老师的单科教学。在《认识我们的身体》这一节课中,老师们精心设计语文和数学之间的跨学科学习活动,孩子们不仅在课堂上初步认识了自己的身体器官,知道了它们在身体里的位置,还利用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词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渗透了说话训练。这样的课堂,孩子们学得开心,学得认真。
吴科老师: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初始阶段,幼小衔接肩负着承上启下的使命,显得尤为重要。今日的线上示范课,给低段教育者带来很多启示。幼儿教育阶段是孩子们素质培养的最佳时期,关注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以符合年段孩子心理喜好的方式开展教学能够事半功倍。孩子们从幼儿园玩中学的状态过渡到小学的正式学习状态,必然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进行良好的幼小衔接能够让孩子们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更有效地进行知识的学习和吸收。
李蕾老师:今天有幸听了两节生动有趣的跨学科课程,使我受益匪浅。跨学科学习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提供了基础。小学生的生活圈子小,走的几乎都是两点一线,对外部世界的理解甚少。跨学科的学习能够及时补偿这一个缺口。教师好比一扇窗,通过教师的讲授和引导,学生能在短短四十分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相反,如果教师一味地只是呆板枯燥地讲解语文知识,那样不仅会阻碍学生的发展,也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快乐!
万雨晴老师:今天观摩了区“幼小衔接”跨学科学习的课堂教学后,感触很深。课堂上实施跨学科教学,要做好各个学科教师之间的融通和整合,要互相配合,无缝对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跨学科教学不是新事物,但需要新研究,我们要把跨学科教学作为重要的课题进行研究,使每一门学科素养扎实落地,真正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徐颖老师:今天有幸聆听了《身体里的小秘密》语文、数学跨学科学习的课程。课程将我们身体上的部位名称与数学上的前后、左右、上下的方位教学联系在一起,还邀请了一位“模特”作为嘉宾来到课堂中。学生不仅识字兴趣大大增加,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课堂效果更加高效。
夏青老师:这次的学习活动让我收获满满。作为一年级的老师,我们要遵循儿童发展的特点,明确衔接任务。儿童的发展既是阶段性的,又是连续性的,学前儿童和小学生确有不同阶段的特点,但是一个孩子决不可能在跨入小学的那一天,突然失去幼儿的特点。为适应儿童在此时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促进其健康成长,我们要创设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即不能一味地要求儿童适应小学生活,而要强调让教育适应儿童的发展。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和开发儿童的智力,可以进行跨学科教学来培养儿童健康的体质、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怕困难的进取精神、不依赖他人的独立创新意识、主动积极的求知欲望和活泼开朗的性格等。
拓宽学习的思路和视野,给孩子带去持续的学习动力,唤醒孩子更多潜在的智慧,点亮更多孩子的人生,这就是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意义!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将保持锐意进取的奋斗韧劲,不断谱写龙娃成长新的篇章!
(摄影:一年级教师 撰稿:吴佳颖 审核:丁小明、姚炎萍)
![]() ![]() |
主办单位: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 苏ICP备10201501号-3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街道龙虎大道北侧 电话:0519-85481453 邮编:203031 技术支持: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官方微信
![]() 微信扫一扫,掌握最新动态
微信号:xbqlhtx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