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品牌特色>>雅言智语>>文章内容
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以苏教版五下课文《变色龙》教学为例
录入者: 万婧   文章来源: 原创   点击数: 593   发布时间: 2018-12-16

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以苏教版五下课文《变色龙》教学为例

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  张洁    213031

摘要:当前实际教学中,阅读和写作这对有机体经常被置于割裂的状态,读是读,写是写。纵使接触的文章不少,但高质量的习作却不多,是教师和学生各自的“心头病”。阅读和写作应该是有机整体,阅读应该为写作服务,在阅读课教学中要有意识关注“怎么写”,有明确的“写作指向性”。

 

关键词:指向写作、写作视角、构段方式

 

对于“语文”的认识,剖词解字,即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认识、赏析以及重组创造的能力。这是一个有序而连续的发展过程,绝不可以孤立开来。对应到具体教学中,便是对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最后的落脚点在于表达,可以是口头表达,即“说”,也可是书面表达,即“写”。

而所谓的“听”“读”,就是阅读,就是理解文本的过程。只是前者是个体间接接触文本,后者是个体直接接触文本,其效果如何,必须通过外显的表达来检测。借用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观点来说,阅读和写作是就是“吸收和表达”的关系,阅读应该为写作服务。可是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阅读和写作这对有机体经常被置于割裂的状态,读是读,写是写。纵使接触的文章不少,但高质量的习作却不多,是教师和学生各自的“心头病”。今天就来探讨一下阅读教学究竟该如何有效促进写作能力的提升。

一、理论依据

1、概念厘定

目前有很多学者、教师都意识到了读写不可分离,都开始推崇“读写结合”的教学思想。但这里我用的是“指向写作”的阅读课,这是管建刚老师在其阅读教学革命中率先提出的观点。他认为:“指向写作”的阅读课,不等于传统的“读写结合”。阅读教学就是获取文本写作密码的过程,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一种关注作者是“怎么写”的阅读思维。“写”的着力点不在于所写的内容,而在于写作的技巧和方法。而且管老师还强调,“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不急于求成,他用了一个形象的说明,写作即“怀孕”,怀上可以很短促,即学生接触一篇文章后,有所启发,但不急于运用,得给他们一段“孕”的时间。

2、    课标要求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目标的要求,低段的阅读教学写作意识的培养,宜围绕怎样写好句子开展写作意识的训练,在落实识字、写字、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说完整的句子,学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中年段的阅读教学宜围绕如何写好段进行指向写作的训练,凭借写法典型的文章体会总分的写法作用,感受细节描写的作用并尝试使用,学会使用,修辞手法进行表达,感受并学习如何把一个意思写具体等。在低中年段写作能力扎实培养的基础上,高段的阅读教学,就可以以指向如何写好篇章为主开展写作意识的培养了,如引导学生感受以下写法的作用:详略得当、借物喻人、抓住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运用说明方法介绍身边的事物、简单的议论文的写法、文章开头和结尾的技巧、联想等。

明确了各学段阅读教学的写作意识培养的目标和内容,对于教师遵循学生年段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提供了可能,阅读和写作才能真正形成联系,相互促进。

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不是简单地贴标签式地说说课文的写作特色,而应从学生的作文实际出发,解读出教材中适用于学生、学生迫切需要的“写法”。换句话说,学生作文中存在的较为突出的、典型的问题,正是阅读教学要关注、渗透、解决的。因此,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其前提、基础是对学生作文能力与现状的研究和把握。从这个意义上讲,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要实现的正是“读”、“写”的完整融合和用“两条腿”走路。

   二、现状分析

1、阅读与写作的课时分配不合理

阅读课占用大量课时,造成作文教学没有课时量的保证。就我任教的小学高年段而言,由于科目多,课时紧,教学内容加深,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阅读课成为了语文教学的主题体。每周写作安排,基本上是一周固定一篇小练笔,一篇周日作文。每两周安排一次大作。而学生写作的时间,大部分在课堂外。课堂内指导写作的时间较少。

2、教师碎片化教学和空洞说教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没有将读与写有机整合。特别是一些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在备课时不具备大语文教育观,过多关注阅读课,深究文章内容,旨在读出写作者“不为人知”的一面。但是却忽视了学生的理解现状,忽视了体验语言的趣味性。尤其到高年段的课堂,往往因此呈现出一片沉寂,语文变成了错综复杂的学科,学生更是少了玩味文字的兴趣,更别说有什么创造性的表达。我想这种割裂“读”“写”的做法是不明智不可取的。

其次在所谓的作文指导上,看似很多教师花了大量心思来指导,例如每次习作,老师们都会精心设置作文支招,罗列了很多好词佳句,供学生参考。说是参考,可很多时候,学生就是生搬硬套,因为他无法参透如何表达的奥秘。尽管教师费尽口舌传授写作技巧,但脱离了具体文本的领悟参照,为“写”而“写”,着实有些功利化。

3、学生阅读课上习得的写作知识没有及时化用

不容否认,读写结合课型日益深入一线教师的课堂,但是效果却差强人意。学生在阅读课上习得的方法技巧,在真正写作中“不用”或是“不会用”。即学生不会从阅读过的文章中汲取优秀的养分,哪怕是课堂上精讲过的语段。例如在教学《变色龙》这一课,特别关注第九小节描写变色龙外形特点的内容。在学习时,设计了填空练习:(       )的头,(        )的身躯,(       )背部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按什么顺序写的,为什么只写这几方面。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写作特点:在描写动物时,应仔细观察,抓住动物特点进行具体描述。 课堂上总结的很好,可是在最后安排的课堂迁移——描写小动物练笔时,学生仍无从下笔,有的是生搬硬套,按照变色龙的各个部位去套“法国斗牛犬”的描写,而忽视要抓所描述对象的独特之处去写,例如变色龙的背部是有特色的,“隆起酷似龟背”,而“斗牛犬”则不然,所以学生就难以描述。有的学生则是将所学抛之脑后,依然我行我素,没有要借鉴的意识。这些都成为了读写课型得以有效实施的阻力。

三、  策略初探

那么“指向写作”的阅读可究竟该如何开展教学呢?结合切身的教学实践,以对《变色龙》教学的反思入手,我得出了以下几点思考。

1、    强化一个意识

这个意识即是从关注“写什么”转向“怎么写”。在阅读课中,关注写的内容固然重要,这是基础,但绝不是说只关注写,甚至折腾于一块内容,有时教师为了凸显内容的重要性,非得折腾一两节课,老师教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了无生趣。可是学完,学生的收获寥寥,没有任何提升。所以在教学中不应一味关注写的内容,还应关注作者是怎么写的,掌握运用文字、表达的技巧。

2、学写作的视角

在这里的“写作视角”,我将之细化为,观察视角和思考问题的视角。观察是写作的基础,有序的观察能够使文章呈现不一样的风采。怎么观察,就可以在阅读课中习得。在《变色龙》一课,对变色龙生动的描写都源自于作者仔细的观察。

例如外形的描写:“这条变色龙全身翠绿。椭圆形的头上长着三角形的嘴,两眼凸起,凶相毕露。身躯呈长筒状,隆起的背部酷似龟背,腹部两侧长着四只短脚,尾巴尖细。”

这段外形描写十分传神,我将之列出了一个表格,让学生更为清晰地来掌握观察的要领。表格如下:

 

部位

特点


全身

翠绿

颜色

 

椭圆形

 

形状

三角形

凸起

 

身躯

身躯

长筒状

背部

隆起、酷似龟背

比喻

形容词

尾巴

尖细

 

根据表格让学生得出观察要有顺序,例如可以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外形,而且观察要多角度,抓住描写对象的独特之处来写。

写小动物,大多要外形。小鸡、小狗,读者熟悉,外形不用写“两侧各有一只耳朵”“长着四条腿”,只要写与众不同的。

3、学构段的方式

写作是一种创新,但也是对前人优秀写作技巧的模仿和承接。小学生在进行写作训练初期,就是要让他们对学习到的篇章的句式结构、写作方法和行文特点进行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理解和对文字的感知。这种创造性的模仿就是来源于对文字的审美力,而提升文字审美力靠的是大量阅读和精细阅读,赏析文章中的精美语句、语段,以此来提升自己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创造性。

精美语段不仅能够带给阅读者以喜悦,还能帮助阅读者建立起语言审美。他们知道什么样语言更能打动人心,知道什么样的语句更能清晰地表达,也了解文字之间的张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写文、作文。对于小学生而言,就是要学会欣赏文章中的精彩语句、语段。例如在《变色龙》一课,在教学完变色龙外形、捕食、变色三方面特点后,再次回顾文章,发现文章构段的巧妙。整篇文章运用了三个问句,将三方面内容环环相扣,且三方面内容的顺序编排是由顺序的,它呈现出独特程度越来越深,一步一步揭开变色龙的神秘面纱,充分调动了读者阅读的兴趣。这种构段方式也是需要让学生强化掌握,值得在自己的写作中加以运用的。

所以综观“指向写作”的阅读课教学,简而言之,就是要让阅读成为学生孕育写作灵感的肥沃土壤,教师要让学生有效吸收土壤的养分,充分为写作服务。不人为割裂“读”与“写”的关联,让学生在赏析文字的同时,能够受到启发,让其在提高写作表达能力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孙娟. 小学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策略初探[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09)

[2] 彭炜. 如何利用课本进行阅读和写作教学的优化整合[J].语文学刊.2010(16)

[3] 刘晓燕. 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方法的新思考[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1)

[4] 李春梅. 巧用文本,让读写结合有效有趣[J]. 江苏教育.2009(28)

[5] 吕建英. 在读写结合中提高语文素养[J]. 四川教育.2009(10)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2-2018 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街道龙虎大道北侧 电话:0519-85481453 邮编:203031 苏ICP备10201501号-2
    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官方微信
    微信扫一扫,掌握最新动态
    微信号:xbqlht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