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
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 周菲
古诗词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以及难点。由于古诗词与小学生的生活相隔较远,语言也大相径庭,大部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学习效率较差。如何让学生既能学懂又感受到学习的喜悦是现阶段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如何提升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与水平提出几点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词教学 思考 情感体验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蕴藏着古代先贤的思想与智慧。被选入义务阶段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更是广为流传的经典之作,是小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语言文字积累的重要素材。然而,古诗词离现代小学生的生活比较远,所以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直是个难点,大部分学生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那些情景浑然一体、字词句浅显易懂的古诗更觉无从下手。如何提高古诗教学的效率,让学生兴趣盎然的学习古诗,是大家一直探讨的问题。
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借景传情,以象寓意,其显著的形象性特征使诗歌内在情意常常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内在意义具有无限的丰富性。翻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古诗学习的阶段目标清晰可见,第一学段:朗诵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第四学段: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1]
不难发现,获得情感体验贯穿在各个学段。所谓情感体验,就是以读者的心灵去感受体会作品内在的情感,是读者和作品情感发生共鸣的过程。课标修订组成员方智范教授曾说:“过去我们的文学理念对人的感情往往简单化。我们归纳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表现了什么精神,体现什么思想,其实不是人的丰富的心灵反映,人的内心非常复杂。哪一位老师上小学语文课能把孩子的情绪调动起来,能把孩子的体验过程拉长,能让他和作品里的情绪发生共鸣、沟通,那么这位老师就是一位了不起的小学语文老师。”[2]因此要提高古诗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就是要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接下来,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来阐述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做法。
一、把握节奏,感受韵律
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具有独特的节奏美和音律美。读,无疑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法宝。古诗词教学难就难在如何让学生读进,读懂,读深。一节古诗词教学是否有效,关键还在于读的效果。激发学生诵读兴趣的方法很多,如表演读,配乐读,想象画面读等,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运用。为了让学生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教师可以采用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那就是让学生打着拍子来读。《毛诗序》中曾说在“咏歌之不足”时,犹须“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在指导学生诵读时,可以结合“平长仄短,入声最短”的规律来打节拍读。如果是平声韵,那么拍子可以拉长,一声最长,二声略短。如果是仄声韵的,就要读得短促一些,入声字最短促。根据这个规律,学生读起来会更加感兴趣也更加投入,把古诗的这种节奏和音韵美呈现得淋漓尽致。读得入情了,那么也能入境,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而然就被激发出来了。
二、学习吟诵,焕发活力
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先生指出:吟诵一向是传播、普及传统文化和启蒙教育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历来的诗词创作、修改、鉴赏、口头交流与发表,多在吟诵中进行。世界著名的中国古典文化研究学者叶嘉莹先生特别指出:"我们中国的诗有格律,或五言、或七言,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为什么有格律?就是为了吟诵。"又说:"吟诵的声音里,有诗歌一半的生命。" 由此可见,吟诵,是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最重要的方式!
吟诵即古代的读书法,是汉诗文的传统读法,中华传统读书法,古代教育最基本的学习和教学方法。吟诵的关键是代代相传的读法规矩,也就是吟诵的方法。吟诵的派别很多,我建议一开始不要太拘泥于派别的尚古性,而是激发兴趣为先。可以结合地方特色,从学生易于接受的吟调入手。比如说我校长期致力于常州吟诵的传承和研究,我们就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常州吟诵。一开始,以教师的多示范为主,不要求学生模仿得多到位,只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听着听着,学生就耳熟能详了,此时再灌输一些基本的吟调和技法,从而激发学生自己吟诵的兴趣。时间一长,学生就能根据诗的不同情感吟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进一步增加对这首诗的情感体验。
三、大胆想象,畅所欲言
诗与画历来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对孪生姐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是文人墨客所津津乐道的至高境界,这画就是诗的意境,也是诗的灵魂,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局限于诗词的相关文字,字、词的表面意义,某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更忌讳的是断章取义。这样,不仅使学生听起来感到枯燥无味,而且老师也无意识地把那种纯粹成人的臆想和体验强加给学生,从而导致折断学生们想象的翅膀。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启动学生想象的发动机,给学生一张白纸,让他们在上面描绘属于自己的画面。如此一来,学生完全就是主动积极的。让学生在课堂上把这种想象叙述出来,或者在课后画出来、写出来,从而加强学生的想象行为,并加以肯定,提倡学生想象的“百家争鸣”。 但是由于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不深,固然敢于“异想”,但往往会流于形式,因而教师首先要打造一个画框,让学生的想象有规可循,“海阔凭鱼跃”,但鱼不能游离于水;“天高任鸟飞”,鸟也不能高于大气层。同样,学生的想象也不能离开诗词本身。在学生的想象之前,教师要结合诗词的时代背景,对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政治气氛、地域分布甚至是人情风俗等作一个概要的阐述,营造一个与诗词相适宜的远古氛围,然后把学生拉到这样一个具有特定限制的框框之中,让他们自觉地根据当时的历史现实想象或更正想象中的图画。
在学生的争鸣中,诗词的内涵也就愈见清晰,从不同的角度印证了同学们的想象,让学生的主动性有了“有播种亦有收获”的成功感,尝到想象的快乐,思维也得到了扩散,更加深了对诗词的情感体验。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们不能让经典在教学中迷失方向,希望这些尝试与突破,能让古诗词教学重新焕发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瑞香.关于小学古诗教学[Z].https://wenku.baidu.com/view/b6bae4b0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03.html,2017-10-17
![]() ![]() |
Copyright? 2012-2018 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街道龙虎大道北侧 电话:0519-85481453 邮编:203031 苏ICP备10201501号-2 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官方微信
![]() 微信扫一扫,掌握最新动态
微信号:xbqlhtxx |